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1年第10期
编号:11086862
京城名医坦然“走穴”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0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1年第10期
     家住海淀区的刘老太太,在邻近的海淀医院就找到了北京天坛医院的脑科专家,再也不必横贯三个城区去看病了。友谊医院的一位教授,也堂而皇之地做起了海淀医院的兼职医生。兼职——这个不久前还只能悄悄进行的从业方式,已经被卫生部赋予了合法地位。

    据调查,心脑血管疾病是北京市民的高发疾病,而知识分子集中的海淀区,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又排在北京前列,但治疗此类疾病的专科和名牌医院却在和海淀区遥遥相对的崇文区、宣武区,病人需要求助于远在城南的天坛医院、友谊医院。为了鼓励医疗人才的流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卫生部就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专职和兼职结合的方式,聘用部分兼职技术骨干。”于是,海淀医院的“兼职医生”应运而生。

    海淀医院院长于小千说,他们聘用的“兼职医生”有“客座教授”、“授课专家”等多种,海淀医院和专家所在的原来单位洽谈好之后,“兼职医生”只要能通过海淀医院的资格认证,就成了海淀医院的执业医生,医院按照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相结合的方式付给“兼职医生”报酬。记者了解到,这种率先开展的人才引进方式,已经使海淀医院这个二级甲等医院拥有了五六位名气不小的三级医院“兼职医生”,由此建成的“脑科中心”,在一年中已经开展手术百余例。远离名牌医院的海淀区病人觉得,“好像有个名牌医院的分院开在了家门口。”

    (摘自《北京晨报》2001.7.16佟 彤/文), http://www.100md.com